av 自拍偷拍 居士学佛100问(废弃邪见与疑忌)
居士学佛100问av 自拍偷拍
(细心)
av 自拍偷拍
细心:
1 【种姓轨制】 古代印度在后期吠陀期间(西元前1000年摆布至西元前600年摆布),四姓轨制已告确立。所谓四姓,即︰(1)婆罗门︰指祭司、僧侣阶级,可为他东说念主实行祭仪、教诲《吠陀》圣典、收受布施。(2)刹帝利︰指王族及武士阶级。其责任在于保护东说念主民。(3)吠舍︰指从事农业、畜牧、交易的匹夫阶级。(4)首陀罗(或作首陀)︰指奴才阶级。即被前三阶级所礼服的原住民,以劳动前三种姓为义务。
此四姓之中,婆罗门之地位最为尊贵,首陀罗则是最劣等的阶级。此外,另有一种“不可触贱民”,为四姓之外的搀杂种姓,被视为好坏东说念主而倍受敌对。
2 【头陀】华译勤息,即勤修佛说念和息诸烦躁的艳羡,为落发修说念者的通称。
3 【善学问】“恶学问”之对称。赐教示佛法之正说念,令凯旋益之师友。又作学问、善友、亲一又、善亲一又、胜友。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学问具有调伏、稳定、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善事。
4 【恶说念】 顺著恶行而趋向的说念途,如地狱、饿鬼、六畜等三恶说念是。
5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东说念主、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不竭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庸东说念主存一火往返的意境,是以释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规划。
6 【有漏】 漏是烦躁的又名,有漏就是有烦躁。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躁,昼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啻,叫作念漏;又烦躁能使东说念主漏落于三恶说念,也叫作念漏,是以有烦躁之事物就叫作念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躁的有漏法。
7 【三昧耶戒】密教的戒律。
8 【悉地】意译作建立、妙建立。梵汉并举而称建立悉地、悉地建立。于密教,意指依诵握真言等,以身、口、意三密相应而建立世间、出世间各种妙果。据大日经疏卷十五载,完成正觉之阶位,称为无上悉地;达于此位之前,尚有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等五种悉地。对此,显教诸师以为“信”是地前之信行,“入地”是指入于初舒适地(极度于声闻之入见说念),“五通”是遍知世间五神通之境,至超越五通仙东说念主位而臻第四地,“二乘”是超越二乘之意境,而至第八地,“成佛”即是由第九地修菩提说念,进而完成如来位。若依密教,则初舒适地有十心,初心至第四心为五通,第五心至第八心为二乘,第九心至第十心,即得成佛。即初地十心分三品,初四心为低品,次四心为中品,后二心为上品。
9 参不雅:法尊法师著《宗喀巴大家的<菩提说念秩序论>》
10 【密意】 隐含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意会者不同,故称为密。此即言,即使详备阐明,众生亦难以意会测知佛真实之意,故佛所说者,皆为便捷教说。此外,指密意便捷教,乃对显了真实之教而言。又以密意所说之语,称为私语。亦即指佛陀真实、精巧之言语与教示。举例,如来说涅槃乃隐去如来常住之意而说,故称私语。[最胜王经卷一]
11 【了义】乃径直显了法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径直、十足显了、述尽佛法道理之教,称为了义教,若适宜众生意会之进度,不径直显了法义,而渐次以便捷教相指导,则称不了义教(未了义教)。了义教与不了义教,合称二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即为四依之一。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称,契经、应诵、记别等世尊略说,其义未了,故为不了义教;与此相违者称为了义教。[不雅无量寿佛经疏散善义、圆觉经略疏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册、华严经探玄记卷一]
12 【三宝】系指为佛弟子所尊敬赡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又作三尊。佛(梵buddha ),乃指醒悟东说念主生之真相,而能辅导他东说念主之释教创举东说念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 ),为把柄佛陀所悟而向东说念主宣说之教法;僧(梵sam!gha ),指修学佛法之落发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旷古绝伦,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13 【四众】指僧俗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
14 【宗派】凡教义之晓谕、典礼、行事之内容等皆交流者,即同属一宗派。佛陀辞世时,释教僧尼团体本称僧伽,为其时唯一之教团,然于佛陀入灭后数百年之间则产生十八至二十个部派;至大乘释教,因学说不合,又有中不雅派、瑜伽派之形成。
中国释教产生家数之初,僧东说念主偶然属于一定之僧团。直至各式教义纷繁斥地,祖师之传承渐渐受怜爱,宗派之称号,遂成为该一僧团之代表。
中国释教宗派之产生,约于隋唐期间,有十三宗之说。所谓十三宗,即:毗昙、成实、律、三论、涅槃、地论、摄论、净土、禅、天台、华严、法相、密宗等。禅宗有五家七宗之说,五家即:临济、沩仰、曹洞、云门、 高眼等南宗禅流派。七宗即五家中之临济宗又分出杨岐派、黄龙派。
15 【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相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
16 【处死】 (一)指真实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净法,或称妙法。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处死。(二)正、像、末三时之一。佛陀入灭后,教法住世,依之修行即能证果,称为处死。
17 【大乘】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之相反词。乘,即交通器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躁之此岸载至醒悟之此岸之教法而言。有如下各说:
(一)在阿含经,敬称佛陀之教说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语,系释尊入灭后一段时期,大乘释教兴起后,由于大、小乘对立而起之名词。一般而言,系大乘释教徒对原始释教与部派释教之贬称,若由部派释教之态度来看,大乘并非释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础。
18 【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说念心、无上说念意,或略称说念心、说念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肥土,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开始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开始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柢。《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说念,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恢弘誓愿度,烦躁无穷誓愿断,秘诀无量誓愿学,佛说念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为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纷乱,其德恢弘。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刊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肥土,长养众生纯洁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地面,能握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清水,洗濯一切烦躁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防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万物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纯洁法悉圆满故。”
19 【华严宗三不雅】初祖杜顺依《华严经》而立。谓之法界三不雅。法界是所不雅之境,三不雅是能不雅之心。一、真空不雅,穷尽法界之事相,无一有自尔之别性,皆归于对等之空性,以空为性。空并非顽无之空,真如之感性超但是离诸相,故名为空不雅。众生所见之森罗万象,悉为妄情之偏计,犹如空华之实性为虚空,泯一火妄情所见之事相,显真空之妙体,名为真空不雅。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二、理事无碍不雅,今显实空,泯情所见之事相,以显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无为之顽体,具不变随缘之二义,虽以不变之故,常往无作,然以随缘之故变造一切诸法。但是众生所见之万象皆为真如之随缘,随缘之万象即真如。犹如水即为波,波即为水。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不雅真如性起万法,万法逐个以真如为性,名为意义无碍不雅。此乃四法界心仪义无碍法界。三、周遍含容不雅,既知法界之事相为真如之随缘性起,而其起非分取真如之性,性为一味对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尘,悉完具真如之合座。故完具理之一 一事相,如其感性之法界融通,一 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无穷。此名周遍法界性。这是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随缘不雅之寥落。详见华严法界不雅。
20 【信行】对于法行而言,我方依圣法而行,谓之法行,信他教而行,谓之信行。信行者为钝根而成闻慧,法行者为利根而成思慧。玄义十曰:“教门为信行东说念主,不雅门为法行东说念主。”
21 【戒行】信守戒律的操行。
22【体贴】慈与悲。愿给一切万物安乐叫作念慈;愿拔一切万物祸患叫作念悲。
23 【运心赡养】四赡养之一。又称以心赡养、理赡养。但于心中起赡养之思,而不现于事实。亦即心中兴起至诚之赡养想。
24 【资粮】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食粮;如东说念主远行,必带资粮,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善事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扩充为趋向菩提之本钱,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与《大宝积经》卷五十二等均有二种资粮之说,即指福德资粮(布施、握戒、忍辱、精进、禅定)、智德资粮(又作智谋资粮,即修行般若智谋)。
25 【羯磨】汉译功课,即作授戒忏悔等奇迹的一种宣告典礼,由此宣告典礼的宣告文,而建立所作之业。
26 【瑜伽教】密教的总称,因密教是以三密的瑜伽为宗。
27 【缯盖】指绢帛。意即以绢帛制造之大盖。又称天缯盖。系天盖之一种。盖,原为印度作为防日遮雨之器物,后世乃以圆筒形丝帛成品高悬于佛像顶上,或悬于说法者高座之上,而成为佛殿之尊严具。
28【鬘】花鬘,以香草结成花鬘供佛。由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行为等部位。
29【璎珞】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络。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行为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东说念主皆佩带之。
30【涂香】涂香于本事以赡养佛。《智度论》九十三曰:“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以香涂身,赡养诸佛及僧。”同三十曰:“涂香有二种:一以栴檀木等摩以涂身,二者各种杂香捣以为末。以涂其身,及熏穿戴,并涂地壁。”《大日经疏》八曰:“涂香是净义,如世间涂香能净垢秽息除热恼。”
31【幢幡】幢幡皆为旗帜之属。梵语驮缚若,译曰幢,梵语波吒迦,译曰幡。竿柱高秀,头安宝珠,以各种之彩帛尊严之者曰幢。长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
32 【伎乐】音乐。
33 【业力】业的力量。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收效果的力量。
34 【六说念】天、东说念主、阿修罗、六畜、饿鬼、地狱。因此六者是一切万物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
35 【胜义】又作第一义、真实。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
36 【依止】依赖止住有劲有德之处,而不背离。
37 【僧伽】 略称僧。意译为和、众。乃和合之意,故又称和合众、和合僧、海众(众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为喻,而称海众)。四东说念主、五东说念主乃至二十东说念主以上,方可称为僧。唐代说念宣讼师以为组成僧伽须有二种条目:(一)理和,即遵照释教教义,以涅槃解放为规划。(二)事和,有六种,即: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38 【贤圣】 贤与圣之并称。贤,即善和之意,指见说念以前调心离恶之东说念主;谓庸东说念主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系见说念以前之位。圣,即会于正理之意,指证见谛理,舍异素性之东说念主;谓舍去庸东说念主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说念以后之位。要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称为贤者;以无漏智证见正理者,称为圣者。
39 【三恶说念】 地狱、饿鬼、六畜。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六畜属下恶。
40 【四谛】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存一火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祸患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风光收尾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当然轨则所垄断的苦恼,包括生、老、病、死在内。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诀别苦、五阴盛苦。2、集谛。亦名习谛。集是积聚感招之意。说一切万物,常时以来,由于贪嗔愚痴的行动,酿成的善恶行径的业因,能感招将来的存一火苦果。3、灭谛。亦名尽谛,为息灭、衰一火之意,衰一火三界内之烦躁业因以及存一火果报,称为灭,也称了脱存一火,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存一火苦恼,达到涅槃寂灭意境,即为解放。4、说念谛。说念为贯通之意,亦然说念路的艳羡。这种说念路是达到寂灭解放的智商和妙技;原始释教以为说念谛是指八正说念。以后大、小乘又各有发展。释教以为依说念谛去修行,就能达到寂灭解放的灭谛。由此路线如实不错达到解放存一火的规划。
41 【十二人缘】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起因,是阐明多情存一火流转的经由。十二人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躁为存一火的根柢)、行(造作诸业)、识(业识转世)、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东说念主形)、触(出胎与外境斗争)、受(与外境斗争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将来果报)、生(再受将来五蕴身)、老死(将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轮回往返,至于无穷。
42 【三善说念】 天、东说念主、阿修罗。天属上善,东说念主属中善,阿修罗属下善。
43 【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一般谓依赖于有劲、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
44 【三十二相】 又名三十二大东说念主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兄弟柔嫩,五兄弟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痫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孤苦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规则,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王人密,二十四四牙纯洁,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45 【八十种好】 又曰八十随形好,更细阔别三十二相为八十种之好。随形好者随三十二形相之好。一无见顶相,佛顶上之内鬘,仰之则愈高,遂不见其顶上;二鼻高不现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津润;十膝骨坚而圆好;十孤苦清洁;十二身柔嫩;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津润;十九身自握不弯曲;二十身称心;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称心;二十三住处安窝囊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万物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神态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称心;二十九唇如频婆果之色;三十言音深刻;三十一脐深而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兄弟称心;三十四兄弟如意;三十五手斯文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息;三十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而殊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自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表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之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眼广长;五十五死门之相具;五十六兄弟赤白,如莲华之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孤苦握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兄弟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之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著;七十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秩序以人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万物不雅相不成尽;七十五不雅不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兄弟为有德之相;见法界秩序下之下。大乘义章二十末。
46 【庸东说念主】略称凡。指平凡之东说念主。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者,均称庸东说念主。故是流转存一火的平常东说念主。
47 【僧伽】 略称僧。意译为和、众。乃和合之意,故又称和合众、和合僧、海众(众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为喻,而称海众)。四东说念主、五东说念主乃至二十东说念主以上,方可称为僧。唐代说念宣讼师以为组成僧伽须有二种条目:(一)理和,即遵照释教教义,以涅槃解放为规划。(二)事和,有六种,即: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48 【见说念】又作见谛说念、见谛。为修行之阶位。与修说念、无学说念合称为三说念。即指以无漏智现不雅四谛,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见说念以前者为庸东说念主,入见说念以后则为圣者。其次,见说念后更对具体之事相反复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说念,与见说念合称有学说念。相对于此,无学说念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意指既入究极之最高悟境,而达于已无所学之位。依小乘释教,以修三贤、四善根等之准备修行(七便捷)为始者,能生无漏智,而趋入见说念。大乘则以初地为入见说念,故称菩萨之初地为见说念,第二地以上为修说念,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无学说念。
49 【加行说念】乃加功力进修之说念。为四说念之一。又作便捷说念。即为断除烦躁而遐想加功用行的修行之说念,修此便捷加行,能引后不竭说念而趣向涅槃之说念。与唯识五位中之加行位交流,即“见说念”之前的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法)之位。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载,经由加行说念可生起其后之不竭说念。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大四五·二八二下):“加行者,加功用行,欣求断说念。”[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成唯识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九、俱舍论卷二十一]
50 【正学女】 为落发五众之一。又作学法女、学戒女、式叉摩那尼、式叉尼。意为在学法中之尼众。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四尼众别行篇载,沙弥尼欲受具足戒者,于受具足戒之前二年工夫,别学三种法:(一)受握淫、盗、杀、妄等四重禁戒。(二)不犯染心相触、盗东说念主四钱、断畜生命、小空话、非时食、饮酒等六法。(三)修学一切比丘尼应具足之戒行。于此工夫,搜检有无胎孕,并试行真固与否。此时期之沙弥尼即称正学女。
51 【庸东说念主】略称凡。指平凡之东说念主。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者,均称庸东说念主。故是流转存一火的平常东说念主。
badnews 国产
52 参 不雅 :常 正 : ‘ 居 士 佛 教 ’ 刍 议 。法 音 1998 年 第 7 期 ( 总 第 167 期 )第 23 页
53【阿阇梨】 华译为教诲,或规范正行,或悦众,即是矫正弟子们行径的比丘。四分律五种的阿阇梨,即落发、受戒、教诲、受经、依止等。
54【白衣】本旨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东说念主。印度东说念主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除外者皆著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东说念主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东说念主之代用语;相对于此,头陀则称为缁衣、染衣。
55 参 不雅 :佛 日 : 近 现 代 居 士 佛 教 。 法 音 1 9 9 8 年 第 5 期 ( 总 第 1 6 5 期 )第 1 3 页
56 【掉举】指浮动不安之心境情景。
57 【惛沈】又作昏千里。指使身心黧黑、钝感、顽迷,而丧失超越、积极行径之精神作用。
58 【八不中说念】龙树论师所造的《中论》(也叫作念《中不雅论》)。但是龙树论师我方所造仅仅《中论》的颂文,现有梵本,叫作《根柢中颂》。所谓八不,即龙树论师于《中论》的篇首所说。
龙树论师的思想,渊源于《般若》等经。《般若》立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即寰宇万有)当体性空,废弃由于化名(即想法)相识所执著的实在。龙树论师的立说更发扬性空而无碍于起因的中说念妙理。依他起因的诸法,当体空无自性不可得,但是“空”并非“无”的异名,“空”的艳羡是“不”,“不”是泯义、破义,并非对于“有”的“无”,而是超越有无的“中说念”。他为彰显此无所得中说念实相的妙体,把《般若》等经中散说的不生永久等,归纳作八不一颂,而在《中论》的篇首说(大正30·1b)︰“不生亦永久,不常亦不息,不一亦一样,不来亦不出。能说是人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八种想法,是就起因诸法的假相扬名,都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说念实相不相应,而众生把它执文章实在,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诸见中。是以龙树论师对于起因诸法说“不生永久,不常不息,不一一样,不来不出”,含糊这些实在论的视力。但是《中论颂》在八不中只解释了“不生”一种,这或者是因为所谓无生(藏译《中论》八不作八无,“不生”即“无生”)是一切佛法的中心,是以用“不生”来代表八不。如《中不雅论疏》就说(大正42·43a)︰“佛虽说八不,则束归一无生。”《中论颂》用自因、他因、共因、无因四句,推检诸法,以证明诸法的无生不可得,所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即于自因、他因、共因、无因四句中,觅生不可得,是以说诸法无生。
59 【比量】因明学用语。又称真比量。因明三量之一。比量就是由推理而得的学问。
60 【比量】因明学的三支量之一,即比方量,如隔墙见角,比知有牛,隔岸见烟,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权衡之意。
61 【三量】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著意志思索就好像直观亲证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说念彼处有火,听到近邻有语言的声息,就知说念内部有东说念主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东说念主的文教才知说念的艳羡。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诞妄,如见绳以为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62 【三藏】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著。
63 【依止】依赖止住。
64【阿赖耶识】阿赖耶,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握诸法而不迷失心肠;以其为诸法之根柢,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硬汉,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寰宇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助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65 【法师】指贯通佛法又能指导众生修行之东说念主。又作说法师、大法师。广义之法师,通指佛陀过火弟子;狭义则特指一般贯通经或律之行者,称为经师或讼师。佛菩萨过火大弟子等,皆知深妙之法,又知众生根机之利钝而为之演说,故称大法师。
对于法师之阅历,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七、澄不雅之《华严经疏》卷四十三等所载,必须具备下列条目:(一)法师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丧胆、无断辩才、巧便捷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精进踊跃、身心无倦、建立忍力等十德。具足此十法,则能建立众相圆满。(二)行四法,即:(1)广阔多学,能握一切言词翰句。(2)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3)得禅定智谋,于诸种经法中,能随顺而无诤。(4)不增不减如法而行,整齐不二。
就法师之类别而论,据《法华经》卷四法师品、卷六法师善事品载,照章师之专长过火弘法之互异可分为受握、读经、诵经、阐明、书写等五种,称为五种法师。然后世则演成书写、赡养、施他、听、披读、受握、正开演、说、诵、思修等十种法师。
此外,我国称说念安、慧远等学问德行高妙者为法师,然对鸠摩罗什、玄奘等对翻译经藏有卓然孝顺之大译经师,则多称三藏法师,以别于禅师、讼师等称呼。
66 【憨山】(1546~1623)明代僧。安徽全椒东说念主,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十二岁从金陵报酬寺永宁诵习经教。十九岁落发受具足戒,并至栖霞山从法会受禅法。以慕冰寒澄不雅之为东说念主,自字澄印。万历元年(1573)游五台山,爱憨山之奇秀,遂取此为号。历住青州(山东)海印寺、曹溪宝林寺等,宣扬禅宗。宣导念经与看话头(禅宗之古则公案)双修。熹宗天启三年十月示寂,世寿七十八。世称憨山大家。与袾宏、真可、智旭,并称明代四大高僧。著述宏富,有楞严经通议十卷、不雅楞伽经记八卷、法华经通义七卷等行世。弟子福善、通炯等汇编其遗文,题为憨山老东说念主梦游集(又作憨山大家梦游全集),凡五十五卷(古本四十卷),另有其自著之年谱二卷。[憨山老东说念主自序年谱实录(憨山老东说念主梦游集卷五十三、卷五十四所收)、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三、五灯严统卷十六、高僧节录卷三、净土圣贤录卷五]
67 【真言】音译曼怛罗、曼荼罗。又作陀罗尼、咒、明、神咒、密言、私语、密号。即真实而无作假之语言之意。
68 【非东说念主】指非东说念主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
69 【法施】指宣说佛法,利益众生。又作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
70 【四恩】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度)、三宝恩(佛、法、僧)。
71 【三有】1.三界的存一火有因有果,是以叫作念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存一火;二、色有,即色界的存一火;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存一火。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将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72 【法界】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角落之义,穷极诸法的角落,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皮毛上虽截然不同,但皆统一性,故称法界。4.逐个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73 【体贴】慈蔼众生并遴荐风光(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恻隐众生,并解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体贴。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齐心同感情景,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纷乱无穷,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74 【无量劫】多到不可计量的劫运。
75 【宿业】过损失所造之善恶业因。又称宿功课。即指于现世感宿业之果报,而现世之行业又成为下世招果报者。唯一般多以宿业指恶业因,另以宿善指善业因。
76【三恶说念】地狱、饿鬼、六畜。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六畜属下恶。
77 【总握】总一切法和握一切义的艳羡,是梵语陀罗尼的译义。
78 【法化】处死的教养。
79【感应说念交】指众生之所感与佛之能应相交之意。佛陀与众生之相关如同母子之情,此既非众生之独力,亦非教养所致,乃由于机缘老练,佛陀之力量当然能与之相应,亦即众生之“感”与佛陀之“应”相互会通。复次,众生之根性有百千之多,故诸佛之巧应亦有无量之数,由是而有各式不同之机应,把柄《法华玄义》卷六上所综言,而以下列四句统括之:(一)冥机冥应,谓众生于过损失善修三业,于当今世未运身口业,藉于往昔之善根,是为冥机;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知,是为冥应。(二)冥机显应,谓众生于过损失植善,冥机已成,得值佛闻法,于现前得利益。(三)显机显应,谓众生于当今世身口意精勤不懈,亦能感得利益。(四)显机冥应,谓众生于一生吃力,现善浓积,虽不显感,然有冥利。
80 【九品往生】修习净土秘诀,上、中、下三根皆得往生,依此三根分为九品。即:
(一)上品上生,先发三心,即“至忠诚”、“深心”、“回向发愿心”,次修三业,即“慈心不杀,具诸戒律”、“读诵大乘经典”、“修行六念”。此东说念主精进踊跃,临命终时,不雅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管待。
(二)上品中生,亦发三心,然于大乘法不成受握读诵修行,唯能解了第一义谛,敬佩因果。此东说念主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不雅世音、大势至等无量寰球,握紫金台,授手管待。
(三)上品下生,亦发三心,然于大乘法不成受握读诵解义,唯信因果。此东说念主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不雅世音、大势至及诸家眷握小脚华,化作五百化佛授手来迎。
(四)中品上生,受握五戒,握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此东说念主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家眷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东说念主所;其东说念主见已,心大舒适,见己身坐莲花台。
(五)中品中生,一日通宵握八戒斋,或一日通宵握沙弥戒,或一日通宵握具足戒,威仪齐全。此东说念主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家眷放金色光,握七宝莲华至行者前。
(六)中品下生,若有善男人、善女东说念主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东说念主临命终时,遇善学问为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衷心信乐即得往生。
(七)低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责问方等经典,多造恶法,无有忸怩。此东说念主临命终时,遇善学问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题,除却千劫勤劳恶业,复教令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除却五十亿劫存一火重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不雅世音、大势至菩萨来迎。
(八)低品中生,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忸怩,以诸恶法而自重严,如斯罪东说念主,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学问为赞阿弥陀佛十力威德,除八十亿劫存一火重罪,地狱烈火葬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管待此东说念主。
(九)低品下生,或有众生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东说念主临命终时,遇善学问各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经。如是衷心,令声陆续,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于思中,除八十亿劫存一火重罪,即见小脚花犹如乌轮,住其东说念主前。
81【轮回】谓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说念之存一火轮转,如车轮之反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又作存一火、存一火轮回、存一火相续、轮反转生、沦回、流转、轮转。
82 【正行】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养为基准之耿介行径,与“邪行”相对;或对杂行、助行而言正行。又由径直原因而成之行称为正行,由迂回原因而成之行称为助行。
83 【四种念经】念经,即忆念经之意,又转为不雅念经之相好或唱念经之名号。据宗密之《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举出四种念经之法:(一)称名念经,谓专心称念经之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思不息,纯一无杂。(二)不雅像念经,谓不雅佛像,口称佛名,则心不缭乱,人道佛从而骄气,如是则思不息,纯一无杂。(三)不雅想念经,谓于心不雅想佛之相好圆满,不雅想纯熟,则三昧现前。(四)实相念经,谓不雅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实相,乃无形无相,犹如虚空,而心及众生本来对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思相续,则三昧现前。
84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缭乱的艳羡。
85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举例眼根只可生眼识,并不成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86 【性戒·遮戒】性戒,又称性重戒、性罪戒或主戒、旧戒。遮戒,又称息世讥嫌戒、离恶戒、客戒或新戒。性戒是佛法和世间法都不得违反的戒条,无论佛陀制定与否,这类行径的自己就是罪戾,犯者将感得三途的果报。遮戒则是因佛陀制定此后所形成的戒条,是以只须受释教戒律的东说念主才须遵行不悖。
87 【五乘】东说念主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东说念主乘就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东说念主间来;天乘就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声闻乘就是乘著四谛的教法而证得阿罗汉果;缘觉乘就是乘著十二人缘的教法而证得辟支佛果;菩萨乘就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证得旷古绝伦之佛果。
88 【蜎飞蠕动】指形骸微弱渺小之生物。又作□飞蠕动、蜎□蠕动。蜎飞,指小虫之遨游,如蚊虻等;蠕动,乃小虫蠢动之貌,如蛆虫等。《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三谓,一切多情,不管微弱如飞虫、蛆虫等蜎飞蠕动,佛皆化度。
89 【非东说念主】指非东说念主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比丘六物图私抄》卷下载,于律典中,谓有东说念主趣、非东说念主趣、六畜趣等三趣,而以非东说念主趣指天、修罗、地狱、饿鬼等四趣。
90 【常住】指古刹,因古刹是僧东说念主常住的说念场。
91 【信施】即信者向三宝布施财物,或指所施之财物。
92 【戒体】戒之体性。旧译无作,新译无表。指行者受戒后,于身所生防非止恶之功能。亦即对于戒法之信念与奉握戒法之意志。
93 【梵行】清净的行径,也就是阻隔淫欲的行径。
94 【学处】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
95 【胡麻】原产于印度,今世界各地均有造就。其种子扁平,颗粒甚小,有白色、玄色、茶色三种,于诸经论中,每以胡麻譬喻细小、遍满、无数之义。
96 【圣果】(一)依圣说念所证得之果报。即指菩提涅槃。 (二)指四种头陀果中之阿罗汉果。
97 【须陀洹果】声闻乘四果中的初果名。
98 【定 】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不雅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1、初禅。即禅定的低级阶段,这时千里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摈斥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热闹与慰安。但此前锋有思虑,尚未达到表像的千里静,故称初禅。2、二禅。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像的千里静,获取一种更高的喜乐。3、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十足舒适境地,获取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谋,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但此前锋有身体上妙乐的嗅觉,是以对涅槃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4、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十足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意境。即涅槃意境。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东说念主禅、一切行禅、除烦躁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为:般若经典中所说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备阐明。
99 【好相】妙好之异相。谓行者感得佛身并光华等各种妙好之异相。
100 【领解】意会他东说念主所教,称为领解。又作领会、解会、领览、领得。
101 【寰球】大批之众。一般指比丘等多东说念主蚁合。
102 【恶趣】又作歹说念。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所在。一般以地狱、饿鬼、六畜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说念,为隧说念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六畜。相对于三恶趣,阿修罗、东说念主、天等三趣称为三善趣,为行善业者所趣往之处。若以现实东说念主生取譬,嗔恚即为地狱,贪欲即为饿鬼,愚痴即为六畜,斗争即为阿修罗,振奋则阔别为东说念主间、天上。此外,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一愿为无三恶趣愿,第二愿为不更恶趣愿,此二愿皆为大悲拔苦之愿。
103 【总相戒】指十善戒。戒波罗蜜总摄一切戒法,譬如大海总摄众流;如十善戒为一切戒法之根柢,称为总相戒;其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无量诸戒皆为别相戒。
104 【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艳羡。
105 【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av 自拍偷拍,即常住永久,东说念主东说念主本具的真性,不过咱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谋善事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阔别,自受用报身是佛我方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106 【宿业】过损失所造之善恶业因。又称宿功课。即指于现世感宿业之果报,而现世之行业又成为下世招果报者。一般多以宿业指恶业因,另以宿善指善业因。
107 【现行】“现行”一词,在语意上有“完了”、“当今发生作用”之义。此指藏匿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骄气为现象。亦即由种子产生色法、心法等一切现象。此中,色法必由色种子产生,心法必由心种子产生。
108 【识】其本旨是指分析物件之后所生起的相识作用。这里指十二人缘中之识支︰即东说念主于托胎一瞬时之意志。
109 【十二人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起因,是阐明众生存一火流转的经由。十二人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躁为存一火的根柢)、行(造作诸业)、识(业识转世)、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东说念主形)、触(出胎与外境斗争)、受(与外境斗争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将来果报)、生(再受将来五蕴身)、老死(将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轮回往返,至于无穷。
110 【业】咱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语言、行径,都叫作念业,好的思想、语言、行径叫作念善业,坏的思想、语言、行径叫作念恶业。
111 【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说念心、无上说念意,或略称说念心、说念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肥土,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开始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开始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柢。《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说念,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恢弘誓愿度,烦躁无穷誓愿断,秘诀无量誓愿知,佛说念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为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纷乱,其德恢弘。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刊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肥土,长养众生纯洁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地面,能握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清水,洗濯一切烦躁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防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万物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纯洁法悉圆满故。”
112 【无上正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即是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新译,艳羡是寰宇间旷古绝伦真实对等普遍的醒悟,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
113 【涅槃】华译灭度、寂灭、逝世、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意境,亦然不生永久的艳羡。
114 【布施】以我方的财物,分施给别东说念主。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补救疾病贫苦的东说念主;二、法施,即以处故去劝东说念主修善断恶;三、丧胆施,即不费心我方的抚慰去解除别东说念主的怖畏。
115 【大行】行业纷乱之意,指菩萨之修行。菩萨为求佛果菩提,乃发大誓愿,历经三祇百劫,修波罗蜜等诸善万行,积大善事,故称大行。
116 【止不雅】止与不雅。止是止息一切妄念,不雅是不雅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不雅属于慧,止不雅就是定慧双修的艳羡。
117 【五欲】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秀好意思的色相;声是指委宛的声息;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厚味的味觉;触是指舒服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东说念主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就寝欲。
118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东说念主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成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119 【六烦躁】又作六随眠。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柢烦躁。
120 【恶业】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赖事、流言、恶意等,能招感当今与将来之苦果。时时指造五逆、十恶等业。《四十华严经》卷四十(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
121 【三恶说念】地狱、饿鬼、六畜。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六畜属下恶。
122 【威仪】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
123 【无明】不解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又名。
124 【无量】多到不可计量。
125 【江味农(1873~1938)】清末民初之闻明居士。原籍江苏江宁,寄居湖北。俗名忠业,法名妙熙。自幼随祖父握诵《金刚经》,每有灵感。民国七年(1918),礼禅宗大家微军为师,受菩萨戒。同庚,并校订敦煌藏书中的古写本经典。历经二年,于残乱卷帙中辑成《大乘稻秆经随听疏》一卷、《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二卷。民国十年,从日僧觉随东渡日本高野山,专究东密。后因故未克潜修,不多返国。后与简照南等东说念主于上海规划善事林佛经领路处,征集南北刻经处及诸名山各式经版领路宇宙。民国十四年,协助藏密名师白普仁尊者赴各处宣扬密法。江氏临命终时,自云︰“金光遍照,佛来接引”于佛号声中安心而逝,享年六十六。江氏慧解过东说念主,戒行谨严,于般若体会颇深。所撰《金刚经教材》一书,领路甚广。
126 【世出世间】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是众生的世界;出世间是佛菩萨的世界。
127【禅定】即禅那,汉译为静虑,即是止不雅不二或定慧不二的意境。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物件,而达于不缭乱之情景。
128 【常住】指古刹,因古刹是僧东说念主常住的说念场。
129 【世间】音译作路迦。即毁坏之义。即世俗、平淡之义。略称世。指被烦躁缠缚之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之一切现象。又因“世”有迁流之义,“间”为间隔之义,故与“世界”一语同义,包含多情与国土(器世间)二者。此外,于《佛性论》卷二中,亦列举世之三义,即:(一)对治,以可衰一火故。(二)不静住,以思生灭不住故。(三)有倒见,以虚妄故。
130 【三界】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众生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意境所分之三类;亦即迷于存一火轮回等糊口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存一火,或单称三有。又三界迷苦之范畴如大海之无角落,故又称苦界、愁城。(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众生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牢固天,中包括东说念主界之四大洲,下至不竭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二)色界,色为物资义,乃隔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众生所居之世界。此界依禅定之浅深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共有十八天。(三)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资之众生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资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恢弘处天、识恢弘处天、无所有这个词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131 【出世间】略称出世。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捆绑之无漏解放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躁),则出世间即意谓解放。亦即一切存一火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说念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说念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放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132 【法界】天台宗以地狱、饿鬼、六畜、阿修罗、东说念主、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总称为十法界。
133 【四弘誓愿】众生恢弘誓愿度,烦躁无穷誓愿断,秘诀无量誓愿学,佛说念无上誓愿成。此四弘誓愿是菩萨所立,但凡大乘行者皆宜铭刻和实践。
134 【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共事摄。布施摄是对于财帛心重的东说念主,用财施,对于修业心重的东说念主,用法施,使两边情感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规划;爱语摄是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煦慈蔼的言语相对,令他生舒适心,感到我和善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规划;利行摄是修菩萨说念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意于东说念主,以损己利东说念主的行径,感化众生共修佛说念,以达到我度东说念主的规划;共事摄是修菩萨说念者,要深入社会各阶级中,与九行八业的东说念主联贯近,作念其一又友,与其共事,在机会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说念。
135 【四圣谛】又名四说念理,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说念谛。苦谛是阐明东说念主生多苦的真理,东说念主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寰宇东说念主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艳羡,是阐明东说念主生的祸患是怎样来的真理,东说念主生的祸患是由于庸东说念主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躁的掀动,而去造作各种的不善业,控制才会招集各种的祸患;灭谛是阐明涅槃意境才是多苦的东说念主生最设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稳定的意境;说念谛是阐明东说念主要修说念材干证得涅槃的真理,说念有多种,主若是指修习八正说念。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说念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136 【五蕴】蕴是积集的艳羡,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资,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意境中,取各种相,作各种想;行就是行径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各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艳羡,由识去辩认所缘所对的意境。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资,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组成东说念主身的五种要素。
137 【十二起因】又作十二有支、十二人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138 【二无我】东说念主无我和法无我。东说念主无我是了解五蕴假和合之义,知说念东说念主无常一的我体可得;法无我是了解诸法人缘生之义,知说念诸法皆无实在的体用。
139 【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稳定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曩昔有的,当今起了变异,当今有的,将来终归落空;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稳定是说涅槃的意境,灭除一切存一火的祸患,无为安乐,故涅槃是稳定的。凡相宜此三原则的,即是佛处死,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140 【有漏】漏是烦躁的又名,有漏就是有烦躁。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躁,昼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啻,叫作念漏;又烦躁能使东说念主漏落于三恶说念,也叫作念漏,是以有烦躁之法就叫作念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躁的有漏法。
141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遭罪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束缚不得沉稳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须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须行苦。
142 【八苦】乃众生轮回六说念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即:(一)生苦,有五种,即:(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相差,不得牢固。(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体态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4)出胎,谓初生下,有凉风、炎风吹身及穿戴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5)种类,谓东说念主有高贵贫贱,神态有颓残妍丑等。(二)老苦,有二种,即:(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三)病苦,有二种,即:(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千里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2)心病,谓心胸苦恼,忧切悼念。(四)死苦,有二种,即:(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2)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五)爱诀别苦,谓常所亲爱之东说念主,乖违闹翻不得共处。(六)怨憎会苦,谓常所夙怨忌妒之东说念主,本求隔离,而反聚集。(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成得。(八)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布帛菽粟等众苦纠合,故称五阴盛苦。
143 【有为法】指人缘和合而生的一切。
144 【无为】无人缘的造作,即真理的又名。
145【漏尽】断尽一切的烦躁。
146【结解】结与解。结是烦躁所缚;解是证悟真理而得牢固。
147 【法轮】为对于佛法之喻称。以轮比方佛法,其义有三:(一)催破之义,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戾,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脊岩石,故喻之为法轮。(二)曲折之义,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东说念主一处,犹如车轮曲折不停,故称法轮。(三)圆满之义,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齐全,故以轮之圆满喻之,而称法轮。《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大二五·二四五上):“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东说念主中无碍无遮。(中略)遇佛法轮,一切烦躁毒皆灭。(中略)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除。”
148 【业果】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
149 【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新译,艳羡是寰宇间旷古绝伦真实对等普遍的醒悟,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
150 【实我】实在的我。我本来是五蕴假合而有的,离开了五蕴,那处有实我的存在。
【五蕴】蕴是积集的艳羡,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资,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意境中,取各种相,作各种想;行就是行径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各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艳羡,由识去辩认所缘所对的意境。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资,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组成东说念主身的五种要素。
151 【我所】我所有这个词的简称。有我见的东说念主,对于身外之物都以为我所有这个词,叫作念我所。
152 【大劫】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153 【忍】忍辱、忍受、堪忍、忍许、忍可、安忍等意。即受他东说念主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嗔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证悟真理,快慰住于理上。
154 【五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11a)︰“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1)色欲︰指爱著于男女之把稳形貌及世间宝物等各种妙色。
(2)声欲︰指爱著于妩媚妖词、淫声染语、丝竹弦管、环钏铃佩等声。
(3)香欲︰指爱著于气息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体之香。
(4)味欲︰指爱著于酒肉珍肴、甘甜酸辣之好意思食。
(5)触欲︰指爱著于冷暖细滑、轻重强软、名衣上服、男女因素等物。
此五欲能破各种佛事,如箭害身,故以五箭喻之。又,《大智度论》卷十七云(大正25·181a)︰“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五欲害东说念主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旋即,众东说念主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摩诃止不雅》卷四(下)立呵五欲一项为止不雅二十五便捷之一。另《华严经随疏小说钞》卷二十七及《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又名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就寝欲为五欲。
[参考贵府] 《中阿含经》卷三十八;《杂阿含经》卷八;《增一阿含经》卷七、卷二十五;《摩诃僧只律》卷十;《集异门足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三。
155 【尘劳】为烦躁之异称。因烦躁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
156 【菩提】意译觉、智、知、说念。广义而言,乃阻隔世间烦躁而建立涅槃之智谋。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说念、无上菩提。
157 【涅槃】译为灭度、寂灭、逝世、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意境,亦然不生永久的艳羡。
158 【处死】指真实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净法,或称妙法。
159 【如来】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说念,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160 【福田】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善事,犹如农东说念主耕田,能有得益,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又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称为敬田(恭敬福田、善事福田);受回报之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报酬福田);受恻隐之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怜愍福田、空匮福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161 【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说念之地狱、饿鬼、六畜,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说念,或以于彼处遭罪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说念,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六畜说念,以于彼处遭罪之众生,硬汉伏弱,相互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若夫“涂”之义有二:一为残害,如涂炭;一为所趣,即恶趣、恶说念。
162 【世尊】佛的敬称,因佛是众东说念主所共尊的东说念主。
163 【诸天】依诸经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使,总称为诸天。据《普曜经》卷六载,释尊在菩提树下成说念,诸天皆前来庆贺。
164 【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东说念主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兄弟柔嫩,五兄弟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痫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孤苦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规则,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王人密,二十四四牙纯洁,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165 【八十种好】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津润、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嫩、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津润、身自握不弯曲、身称心、容仪备足、容仪称心、住处安窝囊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万物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神态而色不挠、面具称心、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刻、脐深而圆好、毛右旋、兄弟称心、兄弟如意、手斯文直、手文长、手文不息、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表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兄弟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握重、其身大、身长、兄弟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秩序以人缘说法、一切万物不雅相不成尽、不雅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兄弟为有德之相。
166 【劫】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期或大时,即时时年月日所不成狡计的极万古问。
167 【福田】田以助长为义,东说念主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168 【释尊】释迦牟尼佛世尊。
169 【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共八识。
170 康乐编译
171 【箕坐】为作歹之一。横左足,斜立右膝,右足跟压覆于左足底之上;因两足之间其形如箕,故称箕坐。
172 【问讯】 敬礼制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教其起起居安否。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折腰。
173 【忏除】忏悔而除罪。《普贤不雅经》曰:“若欲忏悔者,危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圆能摈斥。”《华严经》曰:“忏除罪障,随喜福德。”
174 【业障】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说念,故称业障。
175 【河沙】恒河沙之略。印度恒河之沙,譬数之多。
176 【威仪】
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
177 【加被】保佑的艳羡。
178 【忏悔】忏是发露曩昔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不会再作。即追悔曩昔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寰球眼前广告说念歉;期达灭罪之规划。
179 【法界】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角落之义,穷极诸法的角落,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皮毛上虽截然不同,但皆统一性,故称法界。4.一 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180 【三障】烦躁障、业障、报障。烦躁障,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如地狱饿鬼六畜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是以不成开悟佛说念。
181 【菩萨说念】(一)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为利他,建立佛果之说念。故菩萨说念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说念之控制;欲成佛,必先行菩萨说念。(二)指大乘释教。即上求佛说念,下化众生之教法。
182 【真常】 (一)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二)指如来真空常寂的涅槃之境。
183 【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身光无量。
184【檀越】指“檀越”。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音译陀那钵底、陀那婆。梵汉兼举称作︰檀越檀越、檀越主、檀那主、檀主。
185 【四恩】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度)、三宝恩(佛、法、僧)。
186 【三有】1.三界的存一火有因有果,是以叫作念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存一火;二、色有,即色界的存一火;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存一火。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将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187 【三业】身口意三业。(一)身业,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二)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空话、搬弄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空话、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三)意业,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188 【尘刹】刹,为国土之意。尘刹,谓多如微尘数之无量世界。
189 【微尘数】比方数目好多。
190 【十方】为四方、四维、高下之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释教主张十方有无数世界及净土,称为十方世界、十智商界、十方净土、十方刹等。又其中之诸佛及众生,则称为十方诸佛、十方众生。
191 【三世】过损失、当今世、未下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作念过损失,已生未灭之法叫作念当今世,未生未起之法叫作念未下世。
192 【性空】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莫得真实的自体可得。
193 【感应说念交】指众生之所感与佛之能应相交之意。佛陀与众生之相关如同母子之情,此既非众生之独力,亦非教养所致,乃由于机缘老练,佛陀之力量当然能与之相应,亦即众生之“感”与佛陀之“应”相互会通。复次,众生之根性有百千之多,故诸佛之巧应亦有无量之数,由是而有各式不同之机应,把柄法华玄义卷六上所综言,而以下列四句统括之:(一)冥机冥应,谓众生于过损失善修三业,于当今世未运身口业,藉于往昔之善根,是为冥机;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知,是为冥应。(二)冥机显应,谓众生于过损失植善,冥机已成,得值佛闻法,于现前得利益。(三)显机显应,谓众生于当今世身口意精勤不懈,亦能感得利益。(四)显机冥应,谓众生于一生吃力,现善浓积,虽不显感,然有冥利。
【感应】感是感召,应是应现,谓我对佛菩萨有什么要求,如果情意至诚,便不错感召佛菩萨来应现,以满我之所愿。
194 【南无】又作南牟、那谟、南谟、那摩、曩莫、纳莫等。意译作敬礼、归敬、归依、归命、信从。原为“礼拜”之意,但多使用于礼敬之物件,表归依信顺,含救我、度我、违抗之意。如称南无三宝,即表归依佛法僧三宝之意。如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妙法莲华经等,将“南无”两字冠于佛名或经名前,亦表归依之意。
195 【如来】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说念,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196 【八福田】(一)谓佛、圣东说念主、僧三种为敬田;和尚、阿阇黎、父、母等四种为恩田;补救病东说念主为病田,又称悲田。此八种,皆堪种福,故称为“田”。若东说念主能踊跃从事此八种,亦犹农东说念主之力田,则获秋成之利。(一)佛田,佛,梵语buddha。音译佛陀,意译为觉。谓觉说念俱圆,位登极果,世出世间最胜无比。若东说念主能恭敬赡养,即能获一切福,亦能灭一切罪,故称佛田。(二)圣东说念主田,谓菩萨、缘觉、声闻等出离三界,证悟圣说念,具足无量善事智谋。若东说念主能恭敬赡养,即顺利福,故称圣东说念主田。(三)僧田,僧,音译僧伽,意译为和合众。谓处众和尚,敬顺无诤,是佛弟子。若东说念主能恭敬赡养,即获福利,故称僧田。(四)和尚田,和尚,即教诲师。谓落发者,因师申饬之力,助长法身,其恩实重。若东说念主能恭敬赡养,即获福利,故称和尚田。(五)阇黎田,阇黎,音译阿阇黎,意译为正行。以能更正弟子之行,即教诲、得戒等师,因依此戒,得生禅定智谋,其恩实重。若东说念主能赡养恭敬,即获福利,故称阇黎田。(六)父田,父为资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致使成长,教诫育养,其恩罔极。为东说念主子固当悉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念?设若心之至、孝之纯,则亦当然获福,故称父田。(七)母田,谓母始自怀胎坐蓐,致使乳哺鞠育,护握长养,愍念劬劳,其恩罔极。为东说念主子固当悉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念?设若心之至、孝之纯,则亦当然获福,故称母田。(八)病田,谓见东说念主有病,即当念其祸患,精心救疗,赐与汤药,则能获福,故称病田。
(二)《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所举八种福田:(一)旷路义井,谓于旷远说念路,穿凿义井,以济往返渴乏之东说念主,是为福田。(二)建造桥梁,谓于通津断港之处,修造桥梁,用济往返之东说念主,以免病涉之苦,是为福田。(三)平治险隘,谓说念路艰险之处,则平坦之;窄隘之处,则开辟之。以免往返颠坠之患,是为福田。(四)孝养父母,谓父母为形生之本,教训鞠育,爱念切至,当悉力奉养,顺适亲意,以报劬劳之恩,是为福田。(五)恭敬三宝,佛法僧三者,可尊珍爱,称之为宝。以其具大善事,普济群生,超登觉岸。故当皈投恭敬,是为福田。(六)给事病东说念主,谓病患之东说念主,众苦集身,实可悲悯。当给施汤药及所须之物,使其四大调节,身得安乐,是为福田。(七)补救空匮,谓空匮之东说念主,所须穷乏,饥馁逼切,无所哀告,当起慈悯之心,随其所需,皆周给之,是为福田。(八)设无遮会,无遮,即周遍之义。谓修设普度大会,使一切千里魂滞魄,悉仗三宝慈力,皆得脱离苦趣,而获超升善说念,是为福田。
197 【佛田】比方佛为植福之田,赡养佛能获取一切福,消除一切罪。于一切福田中,以佛之福田最胜。
198 【大德】音译婆坛陀。于印度时,为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又比丘中之长老,亦称大德。另于诸部律中,对现前之寰球,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比丘尼众则称“大姊僧”。在中国,不以“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为对高僧之敬称。然于隋唐期间,凡从事译经奇迹者,特称大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即记录:贞不雅十九年(645)六月玄奘于弘福译经时,另有证义大德十二东说念主、缀文大德九东说念主、字学大德一东说念主、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东说念主等。然至近代以来,“大德”一词已平时使用,凡对有德有行之东说念主,无论其落发、在家,均以“大德”敬称之;或不限于具足德行与否,而成为释教界一般性之礼称。
199 【问讯】 敬礼制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教其起居安否。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折腰。
200 【海青】乃宽袍大袖之唐装,为我国空门缁素二众礼佛时所穿之衣。又作大袍。系依黄袍之步地稍加修改而成;黄袍,乃隋代以后皇帝之袍服,衣袖宽阔,著之牢固。又江苏吴中之地每将广袖之衣称为海青;以僧袍之袖广,故征引其名,称为海青。此外,森林中谓“海青”之名,乃取海貌之广阔深广,能容万物;取彼波涛之秀雅洒脱,牢固无碍;取其光芒之后起之秀,代代更胜,意在饱读舞策进,不同平淡。
释教传入中国,由于现象、国情及试验需要等各种相关,原有之三衣不再适用,另制小褂、中褂、长褂及大袍。三衣仅于礼佛、诵经或蚁合时,披搭于大袍之外,并依试验情况仅择一衣披搭。现今之海青脸色有二,一为玄色,乃一般缁素二众礼佛时所穿;已受戒者,可于海青外加搭僧衣;未受戒者,仅著海青,不得披搭僧衣。一为黄色,为一寺之当家或法会中之主法者所穿,一般寰球不得穿著。
小褂又称短褂,即内著衣,包括褂衣及褂裤。中褂又称罗汉褂,长至膝下小腿肚间,作务时穿之。长褂又称长衫,为僧众之便服,仿唐装而于斜襟部分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衲之意。
201 【长跪】为礼制之一。两足违抗著地,以示礼敬。亦有称为胡跪者。即王人两膝而著地,两胫空翘,两足之趾拄地,上身挺立。
202 【五不雅】僧侣在用餐时所应起的五种不雅想︰即所谓的“食存五不雅”。《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三〈随戒释相篇〉云(大正40·84a)︰“食须不雅门五别︰(一)计功若干,量彼来处。(二)自忖己德行,全缺多减。(三)防心显过,不过三毒。(四)正事良药,取济形苦。(五)为成说念业,世报非意。”兹依同书卷下之二〈对施兴治篇〉援用《智度论》、《毗尼母论》等所载,略释如次︰
(1)计功若干等,即思想此食所用之功甚多,如垦植、耕除、得益、蹂冶、舂磨、淘沙、炊煮等功,又计一钵之食,不雅想作夫之汗多食少,若有无餍,则堕地狱。
(2)自忖己身德行,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而受他东说念主信施,则堕恶趣,知之而布施者亦堕之,故须忖量己身德行是否可获赡养。
(3)防心显过等,即食分上、中、下;上食起贪,下食起嫌嗔,中食生痴舍。贪重则堕地狱,嫌嗔则生饿鬼不得食,痴舍则堕六畜,故须先不雅食,离此过,方能生三善根。
(4)正事良药等,即作念良药之想,不雅想治饥渴如除故病,及减约饮食如不生新病。
(5)为成说念业等,即不雅想藉由食品使寿命相续而成慧命,修三学以伏灭烦躁。
又,以此五不故旧,斋堂又称五不雅堂。
203 【三心】庸东说念主所未能祛除之起事心、依根柢心、根柢心。(一)起事心,四住地所起烦躁粗强,能起业事,樊篱佛之化身之心。菩萨修习伏结之说念,伏除此心,故得化身。(二)依根柢心,依无明之根柢而起四住地惑之心。此心樊篱佛之报身,菩萨修习断结之说念,断除此心,故得报身。(三)根柢心,以四住烦躁为本之无明地之心。此心樊篱佛之法身,菩萨修习胜拔说念,灭除此心,故得法身。《宗镜录》卷八十九将此三心秩序配于前六识、第七识、第八识。
204 【无生】不生永久的艳羡,亦然涅槃的道理。
205 【业】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径、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行径,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相关结合,则指由曩昔行径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径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下世等轮回思想,作为东说念主类朝向将来努力之把柄。一般而言,业分身、语、意等三业。
206 【福业】召感福报的业因。见三福业条。
207【世尊】佛的敬称,因佛是众东说念主所共尊的东说念主。
208【璎珞】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络。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行为等部位。
209【伎乐】又作妓乐。音乐之义。《法华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下载,以香华、伎乐作为赡养。此即约束以文娱为规划之伎乐,而许以赡养为规划之伎乐。
210 【波罗蜜】即自存一火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放之此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此岸、度依稀、度、事究竟。时时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存一火之此岸到达涅槃之此岸,故称到此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依稀。
211 读音:青(qing)。义:茅厕。
212【世出世间】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是众生的世界;出世间是佛菩萨的世界,略称出世,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捆绑之无漏解放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躁),则出世间即意谓解放。亦即一切存一火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
213 【本生】音译为阇多伽、阇陀,意译为生、本起、本生,或《本生经》、《本生谭》。指佛陀前生的菩萨行事,或指此等故事的故事集。为九部经之一,或十二部经之一。
214 【涅槃】华译灭度、寂灭、逝世、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意境,亦然不生永久的艳羡。
215 【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
216 【出世间】略称出世。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捆绑之无漏解放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躁),则出世间即意谓解放。亦即一切存一火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说念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说念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放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217 【理法界】即万有皆为统一感性,真如对等无差别。
218 【理事无碍不雅】华严宗所立三不雅之一。真如的感性能生万法,故万法就是真如,好像水就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样,这么作不雅,叫作念理事无碍不雅。
219 【安乐国】西方世外桃源的又名。
220 【四恩】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度)、三宝恩(佛、法、僧)。
221 【三恶说念】地狱、饿鬼、六畜。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六畜属下恶。
222 【报身】指众生因业受报,转生于天、东说念主、阿修罗、地狱、六畜、饿鬼等六说念之身。
223 【行者】1.修行佛法的东说念主。2.居住梵宇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东说念主。
224 【人缘】凡一事一物之生,自己的因素叫作念因,旁助的人缘叫作念缘。举例稻谷,种子为因,土壤、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为缘,由此各种人缘的和合而助长谷子。
225 【三毒】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蹧蹋东说念主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226【非东说念主】 一般作为鬼神之泛称。比丘六物图私抄卷下载,于律典中,谓有东说念主趣、非东说念主趣、六畜趣等三趣,而以非东说念主趣指天、修罗、地狱、饿鬼等四趣。
227 【学处】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所遵照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
228 【依止】谓依赖于有劲、有德者之处而不离。
229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韧为性,水以湿气为性,火以温柔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资,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东说念主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韧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湿气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柔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230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东说念主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不竭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庸东说念主存一火往返的意境,是以释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规划。
231【六说念】天、东说念主、阿修罗、六畜、饿鬼、地狱。因此六者是一切万物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
232【四圣谛】又名四说念理,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说念谛。苦谛是阐明东说念主生多苦的真理,东说念主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寰宇东说念主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艳羡,是阐明东说念主生的祸患是怎样来的真理,东说念主生的祸患是由于庸东说念主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躁的掀动,而去造作各种的不善业,控制才会招集各种的祸患;灭谛是阐明涅槃意境才是多苦的东说念主生最设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稳定的意境;说念谛是阐明东说念主要修说念材干证得涅槃的真理,说念有多种,主若是指修习八正说念。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说念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233 【业力】业的力量。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收效果的力量。
234 【世间法】指庸东说念主众生一切生灭有漏之法。
235 【出世法】出离世间之法,亦即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
236 【无明】不解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又名。
237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资。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描写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咱们常见的各式脸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多情众生色身的各式动作,如遴选伸屈等等之表相;描写是指物体的步地,如长短方圆等等。
238 【空】人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作念空。
239 【虚无方针】即对于既成之说念德、民俗、轨制、宗教或任何积极事物之真感性及价值性,加以含糊之方针。虚无方针者虽有积极提出社会革红运动者,然大多为灰心、无随和之隐藏者,亦有堕入于追求一瞬之风光方针者,可说为具有黑暗、寂寞不雅之改悔意志之方针。
240 唯物方针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资决定意志;唯心方针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志决定物资。唯物方针主张物资是世界的本原,物资第一性,意志第二性,物资决定意志;唯心方针主张意志是世界的本原,意志第一性,物资第二性,意志决定物资。唯心方针有两种基本形态(1)主不雅唯心方针主张东说念主的精神(嗅觉、不雅念等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东说念主的精神之中。主不雅唯心方针的顶点主张是唯我论,以为‘我’的嗅觉是寰宇的本原。(2)客不雅唯心方针主张‘客不雅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不雅精神’的居品或阐述。
241 释教则含糊神创造说(神意说),主张人缘、起因之法为世界之根柢道理;基于此点而被评为无神论。及至其后,印度诸神被引入释教中,各式天界亦被摄入,所谓梵天即其代表。梵天在婆罗门教及印度教中皆为最高神,然释教之最高者为佛;释教以为天界虽高于东说念主界,但仍然属于迷界(六说念),尚不成脱离轮反转生,其果德一朝用尽,仍会堕至天界以下。相对者,佛则断迷悟说念,脱离轮反转生,故超越诸天、诸神而存在,称为天中之最胜尊、天东说念主师等。
242 【器世间】指一切万物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因国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纳众生居住。
243 【五蕴】蕴是积集的艳羡,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资,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意境中,取各种相,作各种想;行就是行径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各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艳羡,由识去辩认所缘所对的意境。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资,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组成东说念主身的五种要素。
244 【化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
245 【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好像在太空中遨游。
246 【神】若以释教态度不雅之,“神”一词可分为下列数义:(一)神我,灵魂之义,数论家数以之为实有、常住、独存之隧说念情神;释教则以之为“离蕴之我”,而主张“诸法无我”,故反对数论派之神我说。(二)精神之义,如孝子经(大一六·七八○中):“命终神去,系于太山。”(三)指具有生命者,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八(大二·二八一上):“我于一切神,止思于刀杖。”(四)指识别作用,如十二人缘之第三支“识”。(五)指具有灵妙之作用者,如诸经中所常述及之龙神、阿修罗、鬼母子神、树神等。那先经(大三二·六九四上):“其树大有神。”又灌顶经卷十二(大一二·五三三下):“诸天善神。”
247 【心法】心法是指一切无形的精神。
248 【色法】指一切有形的物资。
249 【不相应行法】谓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与这三法皆不相应,而是寰宇万有变化的幻象,故名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250【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开始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开始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柢。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恢弘誓愿度,烦躁无穷誓愿断,秘诀无量誓愿知,佛说念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为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纷乱,其德恢弘。
251【无为法】无人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252 【神我】印度数论外说念所立二十五谛之一。指常住独存,受用诸法的实我,亦即个东说念主的精神实质。又称我知者、神我、我、神。
253 【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稳定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曩昔有的,当今起了变异,当今有的,将来终归落空;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稳定是说涅槃的意境,灭除一切存一火的祸患,无为安乐,故涅槃是稳定的。凡相宜此三原则的,即是佛处死,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254 【灭】梵语涅槃,汉译为灭,因涅槃之体,无为寂灭,故名。
255 参不雅 : 净 因: 佛陀的千里默。 摘自《法音》1992年第11期
256【我执】又作主说念主执、生执。执著实我之意。盖众生之体,原为五蕴之假和合,若妄执具有欺诈作用之实体个我之存在,而产生“我”与“我所”等之休想阔别,即称我执。俱舍论卷二十九,谓我执有五种之失,即:(一)起我见及多情见,堕于恶见趣。(二)同于诸外说念。(三)犹如越路而行。(四)于空性中,心不悟入,不成净信,不成安住,不得解放。(五)圣法于彼不成清净。小乘将我执视为万恶之本,为一切罪状与烦躁之根源。成唯识论说记卷一册亦载,烦躁障之品类繁密,以我执为根,生起诸烦躁;若不执我,则无烦躁。
又依成唯识论卷一载,我执可分为二种:(一)俱生我执,即先天性之我执,由无始以来虚妄熏习内因力之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阔别,任运而转,故谓俱生。(二)阔别我执,即后天所起之我执,乃由当今外缘力之故,非与身俱,须待邪教及邪阔别然后方起,故谓阔别我执。阔别起之我执,能生“发业”之用;俱生起之我执,能起“润生”之用,皆能扰恼众生之身心,而令其轮复活死。[俱舍论卷三十破执我品、成唯识论掌核心要卷上末]
257 【法执】“我执”之对称。又作法我执、法我见。略称法我、化名我。系应废弃之两种我执之一。将所有这个词存在(法)之本质以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之物,称为法执;而将东说念主类之本质以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者,则称为我执。以上皆属迷妄之视力。
258 【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依赖于有劲、有德者之处而不离。
259 【出世间】一切存一火之法为世间,不生永久之涅槃为出世间,如苦集二谛是世间,灭说念二谛是出世间。
260 【四圣谛】又名四说念理,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说念谛。苦谛是阐明东说念主生多苦的真理,东说念主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寰宇东说念主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艳羡,是阐明东说念主生的祸患是怎样来的真理,东说念主生的祸患是由于庸东说念主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躁的掀动,而去造作各种的不善业,控制才会招集各种的祸患;灭谛是阐明涅槃意境才是多苦的东说念主生最设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稳定的意境;说念谛是阐明东说念主要修说念材干证得涅槃的真理,说念有多种,主若是指修习八正说念。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说念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261 【修多罗】所指有二:(一)为一切佛法之总称。(二)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庄重、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攀附花簇,扩充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隐藏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连气儿法相摄握所化之义。就体裁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262 【蕴界】五蕴与十八界也。愈加十二处谓之三科。俱舍论颂疏一曰:“三科蕴界训谈。”
263 【外说念】音译作底体迦。又作外教、外法、外学。指释教除外之一切宗教。
264 【如来】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说念,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265 【正等觉】真实普遍对等的醒悟,亦即佛的醒悟。
266 【涅槃】汉译灭度、寂灭、逝世、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意境,亦然不生永久的艳羡。
267 【三解放门】三种投入解放意境的智门。一、空解放门,是了达诸法本空,而不著于空;二、无愿解放门,是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三、无相解放门,是了知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说念。
268 【无为法】无人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269 【断灭】主张众生在身后,生命即十足断灭、空无的看法。又称“断见”。这种看法,与“常见”都是佛法所常破斥的边执之见。
270 【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永久,东说念主东说念主本具的真性,不过咱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谋善事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阔别,自受用报身是佛我方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271 (1)法界体性智。(2)大圆镜智。(3)对等性智。(4)妙不雅察智。(5)成所作智。
272 【大乘】梵语摩诃衍,汉译为大乘,即菩萨的秘诀,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庸东说念主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273【小乘】声闻缘觉的秘诀,以修身自为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
274【二教】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着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精巧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言教法是。
275【禅宗】以禅那为宗的宗派。因此宗偏重于修心,不立文字,直传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菩提达磨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自南天竺抵建业(今南京),传本宗入我国,故为我国禅宗初祖。
276【净土宗】又名莲宗,或念经宗,以普贤菩萨为初祖,主张念经往生西方世外桃源。净土宗立祖之提及于宋代。宋·四明宗晓(1151~1214)以晋·庐山慧远为汉地莲宗鼻祖。
277 【萨迦派】中国西藏释教中的一个宗派(俗称花教)。“萨迦”是寺名,意为“白土”,因在白色地盘上建立寺庙故名。本派的主要教诲为说念果教诲,以修舒适金刚二秩序说念过火支分(密宗方面)为主,同期也有一切共说念修法(显教方面)。说念果教诲有十八派之多,最主要的是萨迦派。
278【宁玛派】西藏释教中的一片。以此派僧东说念主皆戴红帽,故俗称“红教”,或“红帽派”。藏语“宁玛”意译为“旧”。西藏前弘期所弘传的释教,对后弘期所传的释教而言,后者为新,前者为“旧”。奉莲华生为祖师。
279【格鲁派】西藏释教宗派之一。又名甘丹派,俗称黄教。这是依寺庙扬名的。因为宗喀巴创建甘丹寺后,晚年长住这个寺中,是以就称这一片为甘丹派。在藏文民俗上,“甘丹寺”一词可略为“迦鲁”,一般东说念主习称之为“格鲁”,于是又可称为“格鲁派”了。
西藏后弘期释教中的卢梅大家,在临赴西藏时,拉勤贡巴饶塞将我方已经戴过的黄帽一顶补救给他,且打发说︰“汝戴此帽,可忆念我。”由于这件事情,其后握律的大德们,都戴黄帽。当宗喀巴出世弘化时,藏地戒法久衰,就依古代握律大德的密意,也用黄脸色的帽子,作为戒法重兴的象征,况且成为一家的标帜,是以此派亦称黄帽派。
280【噶举派】西藏地区的主要释教宗派之一。又译迦举派。俗称白教。噶举派的派名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噶尔举;一种是噶举。噶尔举,译为“白传”;噶举,译为“口授”。由于这一片的祖师玛尔巴、密勒日巴等东说念主在修法时都著白布僧裙(其时,但凡修这种法的东说念主,都依照印度民俗穿著白僧裙,因此,遂有白教的称呼。其后也有东说念主把这一教派的传承,叫为白传(见土不雅︰《宗派泉源》,汉译本第52页)。
281【希解派】西藏释教教派之一。又译希结派、喜解派、系解派(巴)。从字面解释,是能息灭、能止息的艳羡;也就是说依靠对般若性空的相识和一连串的苦修,以求罢手存一火流转、息灭一切苦恼过火根源。故又名“息结派”或“寂成派”。创举者为出身南印度的游行僧帕·当巴桑结(?~1117)。他醒目显密教法,曾先后五次至西藏宣教,主要行径于卫藏南部,门下弟子繁密。1097年,驻锡藏州定日僧院,其后该僧院即成为希解派的中心肠。
282【觉囊派】西藏释教支派。鼻祖为十二世纪初之域摩·弥觉多杰。他所创立的“他空见”,即觉囊派之核心教义。其后,五传弟子衮张突结尊追在拉孜东北建立觉摩囊寺,简称觉囊寺,此派因而得名。
283 【悲】同情救拔他东说念主祸患的心。
284 【智】音译若那、阇那。又称智谋。即对意义的短长邪正能判断了知的精神作用。若广论之,有邪、正之别。邪智,是指由不正的推度而作不正决断之智;正智,是指照见意义的真相,而作决断之智。在释教,悟界的真因,在于得正智,并以此为要。亦即大、小乘的要行,是在于戒、定、慧三学。戒,使三业清净,使三昧定现前。而定是为了发得无漏圣智之慧,因此以智为究竟。无论是不雅四谛之理而得智,或不雅十二人缘而得智,或修六度之行而得智,其究竟,不过是在于得般若波罗蜜之智。
285 【慈】愿给一切万物安乐的心,也就是善良心的无限扩大。
286 【细意志】细小之意志。又名提防。即于存一火等之位相续不息之细小意志。
287 【二种存一火】佛典中所列的凡圣二种存一火风光。即分段存一火与变易存一火。
(1)分段存一火︰又称有为存一火,指庸东说念主因有漏善恶之业,在三界六说念轮回所受的肉身存一火。肉身有好意思丑胖瘦高矮的差别,分分段段得存一火,故称分段存一火。
(2)变易存一火︰或名不思议变易存一火、无为存一火。指阿罗汉、辟支佛、放肆菩萨等超越三界轮回的圣者,依无漏大愿所感得的细妙殊胜依身之存一火,因将分段和鄙俗身改调动易而得不思议身,故称变易存一火。
288 【圣智】 正照说念理,隔离虚妄阔别之智谋,称为圣智。
289 【二障】烦躁障与所知障︰烦躁障是心法中的各式烦躁,以其能产生发业润生的作用,扰恼多情,使其流转存一火,障涅槃之果,故名烦躁障。以我执等一二八根柢烦躁,以及等流等二十随烦躁为其体。所知障者,对于所知境的防碍。此等法并无发业润生之用,但能覆障一切所知之境而令暗昧,障菩提之果,故名所知障。指法执等一二八根柢烦躁,以及等流等二十随烦躁。
290 【大悲】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遭罪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祸患之悲悯心。
291 【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肥土,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开始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为菩提之根柢。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恢弘誓愿度,烦躁无穷誓愿断,秘诀无量誓愿知,佛说念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为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纷乱,其德恢弘。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刊行者。
292 【二无我】东说念主无我和法无我。东说念主无我是了解五蕴假和合之义,知说念东说念主无常一的我体可得;法无我是了解诸法人缘生之义,知说念诸法皆无实在的体用。
293 【出离】出离存一火而证涅槃。
294 【无明】烦躁的又名;指于法无所明了。“明”是智谋、学识。因此,“无明”的语意就是无智。此外,有将一切烦躁通称为无明;或将迷于真如本际之理,特称为无明;或将不成明了抉择、解了诸法意义的烦躁,称为无明(即痴烦躁)。
295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高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庸东说念主的眼,遇漆黑,遇防碍,就不成见;天眼是天东说念主的眼,遐迩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高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秘诀;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边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296【六通】 (1)身如意通︰又称神足通,即应答变现,身能遨游于山海,一切动作皆无防碍。(2)天眼通︰指牢固照见世间一切遐迩之描写,及六说念众生苦乐之相。(3)天耳通︰指牢固听闻世间各种音声,及六说念众生一切苦乐言语。(4)他心通︰指牢固得知六说念众生心中所想之事。(5)宿命通︰指能知自身一生二世,乃至百千万世之宿命,亦能得知六说念众生之宿命。(6)漏尽通︰“漏”即三界之见思惑,谓断尽见思惑,不受三界存一火而得解放。
297 【三藏】又作三法藏。指经藏、律藏、论藏。
298 密宗经典。
299 【内学】又名内明,即梵学。
300 【善学问】能教众生隔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东说念主。
301 (一)参不雅:F·卡 普 拉 :《 物 理 学 之 说念 》(中译本:《当代物理学与东方精巧方针》,四川东说念主民出书社1984年版。)(二)参不雅:《陈兵谈当代科学与佛法遥联贯轨的趋势?》(凤凰网?>?佛艺博览?>?慧海慈航?)
302 【三净肉】 据十诵律卷三十七载,有三种肉,病者可食,称为净肉。(一)眼不见杀,自眼不见是生物为我而杀。(二)耳不闻杀,于真的之东说念主,不闻是生物为我而杀。(三)不疑杀,知此处有屠家,或有自死之生物,故无为我而杀之嫌。
303 【二障】 又作二碍。(一)烦躁障,由我执(东说念主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焕发多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存一火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躁障。(二)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沉进暗,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成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离此二障,则称二离。[成唯识论卷九]
304 【十地】指菩萨乘十地,即舒适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
305 【二乘】 乘为运送之意。运送众生度存一火海之法。(一)径直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醒悟者,称声闻乘。(二)独自不雅察十二人缘之理而获取醒悟者,称缘觉乘。[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华严五教章卷一]
306 【五位】(一)指大乘菩萨修说念之五等阶位︰又称大乘五位。即︰(1)资粮位︰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以福德智谋为助说念资粮,故名资粮位。(2)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说念,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3)贯通位︰亦名见说念位,谓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说念,故名贯通位。(4)修习位︰即修说念位,谓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说念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柢智,故名修习位。(5)究竟位︰谓妙觉佛证此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二)指《天台四教仪》所出的小乘五位︰(1)资粮位︰其位有三︰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谓欲出三界,必以此三种不雅法为资粮,故名资粮位。(2)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证说念果,故名加行位。(3)见说念位︰即声闻初果,谓断三界见惑,见真空之理,故名见说念位。(4)修说念位︰谓修四谛说念法,断欲界思惑,证第二、第三果,故名修说念位。(5)无学位︰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乃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
307 【戒体】谓经由作礼乞戒等典礼所激励的内心握戒功能。也就是指受戒后所产生的防非止恶的力量;它是一种固执内心且握续存在的服从。
308 【瑜伽】意译作相应。依调息(调呼吸)等智商,聚会心念于极少,修止不雅(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为主之不雅行,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
309 【思惑】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蛊惑诞妄,如贪嗔痴慢疑等之五烦躁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310 【登地菩萨】登入初地(即舒适地)之位的菩萨。
311【非东说念主】指东说念主类除外的某类众生。有时指天、龙、阿修罗等八部众,有时指鬼神所变幻而成的“变化东说念主”。
312 【证】修习处死,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谋契合于真理。
313 【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肥土,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开始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开始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柢。《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说念,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恢弘誓愿度,烦躁无穷誓愿断,秘诀无量誓愿学,佛说念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即为利众生愿成佛。
314 【禅定】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物件,而达于不缭乱之情景。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315 【瑜伽】意译作相应。依调息(调呼吸)等智商,聚会心念于极少,修止不雅(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为主之不雅行,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于密教,盛行三密瑜伽相应之说(又作三密相应说)。行此等瑜伽不雅行者,称为瑜伽师。
316 漏尽通︰“漏”即三界之见思惑,谓断尽见思惑,不受三界存一火而得解放。
317 【器世间】指一切万物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因国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纳众生居住。
318 【五蕴】蕴是积集的艳羡,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资,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意境中,取各种相,作各种想;行就是行径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各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艳羡,由识去辩认所缘所对的意境。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资,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组成东说念主身的五种要素。
319 【神我谛】印度数论外说念所立二十五谛之一。指常住独存,受用诸法的实我,亦即个东说念主的精神实质。又称我知者、神我、我、神。
320 【如来】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说念,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321 【学处】修学之处,如五戒也叫五学处。
322 即贪、嗔、痴、慢、疑。
323 【五逆罪】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戾,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顶点罪戾的行径,任犯一种,即堕不竭地狱,故又名不竭业。
324 【格鲁派】西藏释教宗派之一。又名甘丹派,俗称黄教。这是依寺庙扬名的。因为宗喀巴创建甘丹寺后,晚年长住这个寺中,是以就称这一片为甘丹派。在藏文民俗上,“甘丹寺”一词可略为“迦鲁”,一般东说念主习称之为“格鲁”,于是又可称为“格鲁派”了。西藏后弘期释教中的卢梅大家,在临赴西藏时,拉勤贡巴饶塞将我方已经戴过的黄帽一顶补救给他,且打发说︰“汝戴此帽,可忆念我。”由于这件事情,其后握律的大德们,都戴黄帽。当宗喀巴出世弘化时,藏地戒法久衰,就依古代握律大德的密意,也用黄脸色的帽子,作为戒法重兴的象征,况且成为一家的标帜,是以此派亦称黄帽派。格鲁派的创举东说念主宗喀巴,元·至正十七年(1357)出身于青海宗喀地方。三岁受近事戒,八岁受沙弥戒,十六岁到藏,受比丘戒。自此以后,广参名师,博学多闻,对于性相显密诸部经典,都能如实贯通。他不但贯通内明、因明,而且对于声明、医方明等亦善了知。宗喀巴的著述好多,不管申经释论,挈领提纲,不但文义显着,况且抉择精准。最报复的有《菩提说念秩序广论》和《密宗说念秩序》。另有《辩了不了义论》和《五秩序明灯》等。宗喀巴一生,悉力于发扬佛法,六十三岁示寂于甘丹寺,弟子将遗体建塔供奉。
325 【宁玛派】 西藏释教派别之一。十一、二世纪时,西藏僧东说念主中合称为三索尔之索尔波且释迦生、索尔迥喜饶札巴、索尔迥卓蒲巴及绒却吉桑波等,奉莲华生为开山之祖,依其入藏所传密咒及所遗伏藏修习传承,遂成一片。其时并无派名,自后弘期其他教派产生后,以其遵照前弘期旧译之密咒,故相对于后弘期依据新译经典之新派而言,称之为宁玛派。意译为旧、古旧,故宁玛派即旧派或古旧派之意;亦即指以旧译经典为本,前弘期所传之密教。又因此派僧东说念主戴红帽,故又名为红教。
326 【五明】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逻辑学的因明、释教学的内明。
327 【出世间】一切存一火之法为世间,不生永久之涅槃为出世间,如苦集二谛是世间,灭说念二谛是出世间。
328 范式:原来是一个科学社会学或‘科学历史方针’的想法,源于汤玛斯?库恩40年前的名著《科学改变的结构》,意指某一科学家群体共同的表面和智商。当相背某一范式的表面、定律的‘异例’积贮到一定进度时,便有可能发生范式转变也就是科学改变。
329 【出世间】一切存一火之法为世间,不生永久之涅槃为出世间,如苦集二谛是世间,灭说念二谛是出世间。
330 【世尊】佛的敬称,因佛是众东说念主所共尊的东说念主。
331 参不雅:陈 晋:相差佛说念(上),1993年第8期《远望》。
332 【所知障】指对一切所知及菩提的防碍。又名智障或智碍。
333 【三智】 一切智、说念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说念种智是菩萨知一切说念法差别相的智;一切种智是佛贯通诸法总相别相,化说念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说念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334 【悲】同情救拔他东说念主祸患的心。